人民网北京1月23日电 (孙阳)2018年资管行业经历了洗礼与重塑,金融监管组织构架的大幅调整和《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资管新规”)的正式落地,给百万亿的资产管理行业带来巨变。与此同时,金融业对外开放进一步提速,内资资管正式接轨国际竞争,资管行业面临着全新发展局势。
1月22日,由中国证券报、中国财富研究院、老牌百亿私募星石投资联合编著的《2018年中国资产管理行业报告:回归本源与对外开放,大资管时代再启航》(以下简称“2018资管报告”)出版,来自银行、信托、基金、券商、海外资管的24家领军机构深度建言2019年资管行业新趋势。
市场规模总体稳定 生态再造提升效能
2018资管报告指出,由于对新的监管框架市场预期充分,资管市场规模保持稳定。目前资管总规模约124.03万亿元(银行理财规模截至2018年5月,其他截止2018年6月),较2017年底略微有回落。
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指出,资产管理行业应致力于建设有利于长期资本形成的多层次有机生态。首先要建立完善统一的法律制度体系和监管规则;其次,要推动税收递延型个人养老金制度全面落地;最后,应当在《基金法》框架下制定大类资产配置管理办法,构建“基础资产—投资工具—大类资产配置”三层有机架构,形成主业清晰、专业规范、优势互补的制度设计。另外,开放是资产管理行业发展的一大抓手。
中国财富传媒集团董事长、党委书记、总裁葛玮指出,当下金融机构的“资产荒”与广大投资者的“理财荒”的矛盾更加突出。资管机构提升自身能力,要专注于投资效能建设。我国资本市场并非充分有效市场,仍然有着创造超额收益的机会,关键在于必须有高水准的投资效能。
老牌百亿私募星石投资指出,过去资管行业内存在着大量的“伪”资管产品,事实上形成了“劣币驱逐良币”的不公平竞争环境,也积累了极大的金融风险。刮骨疗毒、去伪存真后,2019年大资管将迎来真正意义的大时代。大资管的“大”,绝不是仅指规模大,更多样的产品、更多元的参与者才是名副其实的大资管;也绝不是金融系统空转的自繁荣,而必须回归资管本质、服务实体经济。
转型“七十二变”:主动管理下探索差异化
2018资管报告的数据显示,百万亿资管行业在2018年发生着结构性变化。在通道、刚兑、资金池等业务上,较多机构的规模持续下降,如信托计划、券商资管、基金专户、期货资管,而主动管理业务较多的保险资管、公募、私募基金规模仍保持增长,银行理财规模整体企稳回升。
中国工商银行城市金融研究所所长周月秋认为,银行理财业务应该从客户端、资产端和风控端三方面进行转型,落实监管要求。客户端,短期丰富保本负债工具满足低风险偏好客户需求,长期来看运用市场化手段不断优化流动性管理能力;资产端,发行期限匹配专属产品,稳妥开展传统期限相对较长的非标业务(3-5年),通过资产证券化开展非标转标,应对理财业务监管新规;此外,风控端要构建与净值型产品和标准化投资相适应的风险管理框架,建立健全与资管业务转型相匹配的风险管理体系。
同时,作为管理规模仅次于银行理财的信托业务,在资管新规下,占比高达70%的通道业务将受限,面临着资金端的冲击。
光大信托认为,新形势下,信托公司要大力发展具有信托制度优势的业务领域,诸如资产证券化、家族信托、保险金信托、慈善信托等。外贸信托认为,作为财富管理的最高阶层级,家族信托秉承信托业的本源,成为近年来各家信托公司积极回归信托本源、促进业务升级的重要发力点。
而2018年最有“定力”的资管子行业非公募基金莫属,不仅规模稳中有升且仍在不断创新,FOF基金、MSCI主题基金、战略配售基金、浮动净值型货币基金等新品种出炉。海通证券基金研究中心指出,公募基金的“工具化”属性或是发展趋势,一是风格越明确的产品越受到机构投资者青睐,二是养老目标基金同样提到子基金必须“风格清晰”。
对于私募而言,监管新时代为行业带来更好的发展。星石投资认为,资管新规发布后,原本处于金融机构边缘地带的私募基金可以名正言顺地与持牌金融机构同台竞技。同时,在理财产品净值化转型的背景下,原先追求刚兑的资金将面临新的配置抉择。在统一监管下,投资能力强、合规风控好的优质私募将获得更好的发展。
海外资管:境外资金长期低配中国的现状在改变
2018年资管报告新设“海外篇”。多家海外资管机构从走出去和引进来的角度对资管业的对外开放给予了建议。
富达基金表示看好不断规范且高速增长的中国市场。展望全球金融巿场发展,监管的改革是很常见的,尤其是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风险管控、企业治理是过去十年金融业发展的大趋势。对全球长期价值投资者而言,中国监管趋严释放了正面积极的信号,将会继续加码布局中国市场。
南方东英指出,境外资金配置中国的意愿也逐渐增强。中国占世界经济体量约15%,但国际投资人对中国金融资产投资仅占其总投资1%不到。人民币纳入SDR、入“摩”、入“富”,均有助于改变境外资金长期低配中国的现状。
在走出去方面,国际金融机构也给出了积极的展望。布朗兄弟哈里曼银行认为,截至2017年底,已有23家来自中国内地的基金管理公司在海外设立了子公司。境外投资者对中国基金的兴趣越来越浓,需求越来越大。随着最近中国的A股被纳入MSCI指数,这种趋势可能会显得更加明显。目前的趋势将进一步推动中国资管机构在境外推出专注中国市场的股票基金。尽管不少全球资产管理公司也正计划在欧洲推出中国A股基金或专注亚洲市场的基金,但当中国的资产管理公司在海外推出专注中国市场的基金时,它们仍将具有竞争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