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消费金融蒋宁:“技术+风控”奠定消费金融展业基础

人民网北京1月21日电 (记者李彤)“预计到2022年,我国消费金融市场将以每年30%的速度增长,市场规模将达到7万亿元(不含车贷房贷信用卡)。”近期,马上消费金融CTO蒋宁对媒体表示,目前国内排名靠前的消费金融机构,单个体量在1千亿元至2千亿元,市场集中度低。市场高速发展、供给相对不足,为消费金融产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未来通过技术叠加、做强风控的机构将在竞争中抢占先机。
蒋宁介绍说,过去三年来,马上消费金融平台通过分期支付的方式,支撑了800万部手机的销售,看到了消费者对于分期支付的方式更加接受,以消费驱动的经济增长效果正在显现。他认为,随着移动互联技术的成熟、智能手机的普及、消费者对金融服务需求的提升,消费金融市场有着广阔的市场增长空间,技术赋能、做实风控是消费金融进入“下半场”,各家机构的发力重点。
消费金融市场有哪些新“现象”或将成为发展“趋势”?蒋宁认为,与早些年相比,当前消费金融领域的技术应用,不仅聚焦在风险控制举措上,更通过数据维度和体量增加、模型应用经验的积淀、用户消费习惯的积累,将金融科技用在了全业务链条上,覆盖贷前、贷后等用户的全生命周期,提升平台展业效果。正是技术和模式的创新,让消费金融平台在资产端与不同属性的行业适配,在资金端与金融机构业务合作,进行技术输出。
“相比较银行风控聚焦在客户是谁、还款能力、担保形式、还款预期和还款意愿等维度,更关注客户的工作单位类型、所在行业领域、岗位职位等强相关维度,侧重逻辑回归的理念;消费金融还关注一些弱相关维度,例如网上购物、月电话费等,通过数据模型、机器学习推算客户可支配收入,所贷款额度不超过用户还款能力。”他说。
蒋宁坦言,随着模型的漂移和效果衰减,要不断进行适时调整,这背后是很大的资金成本和技术投入。要通过数据多维验证,保障平台业务的稳健运营,这考验着消费金融平台的真实能力。
“中国没有小市场,如何将大市场的优势转变成企业洞察环境、持续创新的动力,需要从业机构对市场有足够的敏感度,通过产品和服务不断满足消费者需求。”蒋宁介绍说,在2018年马上消费金融的IT系统月均升级4000余次,在每一次调整的背后都是以市场动向、用户体验为导向,通过平台内部与外部的有效联动完成,是很大的工作量。
谈及对2019年的市场展望,他认为,持牌消费金融机构在资金端将更加充裕、资金使用成本更便宜,在用户授信上也有更多数据维度对接,在监管趋严的背景下将有更多发展机遇。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相关新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