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财经:浙江人会赚钱,为何没“掉进钱眼里”?

2018年07月02日12:56  来源:人民日报中央厨房
 

94384_500x500

前两天,国家发改委发布指导意见,完善国有景区门票价格形成机制,今年重点国有景区门票降要取得明显成效。

要知道,国有重点景区的门票定价权在地方政府。不少地方把门票当做一块“肥肉”。降低门票价格,那可是要“割肉”啊!

不过,有时候,“割肉”并非一件坏事。麻辣哥客居杭州,单位就在西湖边,几年下来,最让哥满意的是,西湖边所有的公园都不用买票,抬脚就可以进去。西湖边的这些景区,哪个不是5A级呀!一句免费,十几年的门票收入就真的“打水漂”了。

浙江人会做生意能挣钱,这是公认的。该挣的一分钱都不会漏,再难赚的钱也肯做。一颗纽扣、一双袜子、一个打火机,利润只有几厘钱、一分钱,很多人硬是靠这个赚到了“第一桶金”。“九层之台,起于累土。”浙江那么多的“巨无霸”、“独角兽”企业,就是这么来的。

然而,一分钱都看在眼里的浙江人,却并没有掉进“钱眼”里。近距离观察,麻辣哥有一个有趣的发现:外表不算强悍的浙江人,还真配得上龚自珍这句诗——“亦狂亦侠亦温文”。温文是表,侠气是骨。

狂侠的一面时时跃将出来:这方面,不独表现在每一个经济转型的“关口”,敢领风气之先,即使在平素油盐酱醋的日子里的,该舍弃的——哪怕是大把好赚的大钱,也随手撒去。

余谓不信?且听麻辣哥慢慢道来——

守着“聚宝盆”,却又不揾钱

“天下西湖三十六,个中最好是杭州。”苏东坡笔下浓妆淡抹总相宜的杭州西湖,什么时候都让人流连忘返。拿它赚钱,手拿把攥。可是全国最早“拆墙透绿”、“免费开放”的就是杭州。西湖景区,是全国第一个免门票的5A景区。

您知道吗?不收门票,让百姓随便逛西湖,杭州政府一年少收入几千万元呢!说实在的,这样的魄力,也不是哪个城市都有的。

即使在十几年后的今天,国内绝大多数旅游景区不是依然靠门票收入维持吗?有的地方甚至隔几年一涨价。真是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

杭州这么贴心,全国人民肯定不会辜负这番美意。去年国庆长假,全国各地1100多万人浩浩荡荡奔赶杭州,饱览“天堂”胜景,一家几口光门票就能省好几百元。“作为本地人,我的节假日基本上是呆在家里或去外地,把西湖留给全国人民!”一位杭州网民在网上留言。

游客省了门票钱,那杭州是不是亏了?恰恰相反,取消了西湖景点门票,却把整个杭州城变成了“全域旅游”的大景区。说出来吓你一跳:刚免门票的2002年,杭州旅游收入不到300亿元;到2017年,杭州旅游收入达到3041.3亿元,收入翻了10倍!

杭州人的远见和精明,不服不行啊!

其实,不独杭州人这样做,浙江很多地方都争先恐后这么做:绍兴5A级景区鲁迅故里宣布免票,天台山5A级景区国清景区宣布免票……

再给您透点内幕:浙江人正在下一盘更大的棋呢!日前,浙江启动了“全面实施大花园建设行动计划”,省长袁家军绘出的蓝图是,把全省变成一个现代版“富春山居图”式的大花园,让人民群众在绿水青山中养眼、养肺、养胃、养脑、养心。

美丽乡村,离不开人文元素。浙江把新一轮美丽乡村建设的触角向人文领域拓展——修复古道。大家知道,古道浓缩着优美的自然景观和厚重的人文历史,寄托着人们的乡愁。经省有关部门调查,浙江尚存较为完整的古道100余条、近2000公里长。省政府要求:参照古代“五里一短亭、十里一长亭、三十里一驿站”原则设置设施,将沿线的古村落、古树名木、高山湿地、古建筑等自然文化遗产串联起来。

专家看得很清楚:“大花园建设行动计划”,将把浙江名山大川、著名景点串珠成链,变盆景为风景,使山水与城乡融为一体,自然与文化相得益彰,让人民群众看见绿水青山、呼吸清新空气、吃得安全放心、在畅游山水意境中获得深层次的美的享受,对浙江旅游业更是极大的推动。

哈哈,您想一想,全省成了大花园,游客能不挤破了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那是笃定的了!

精神财富看不见摸不着,但它是整个社会迈向更高层次的基石

您是否还记得杭州“拾荒老人”韦思浩?

他是杭州图书馆的常客。书桌旁,他有时会放些废品袋子,袋子总是干净整齐。因为近视,他总是把书本举起来凑近了看……老人认真看书的一幕,与杭州图书馆免费开放的举措一起,在2014年感动了无数网友。

社会发展,经济、文明是两翼。积累物质财富固然重要,精神财富更不可少。杭州市有位领导曾这样阐释:精神财富尽管看不见摸不着,但它是整个社会迈向更高层次的基石。为了精神财富,宁可舍弃眼前的物质财富。

杭州是国内最早实现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等文化设施和学习场所免费向公众开放的城市之一。这些设施,即使乞丐、流浪汉和拾荒者也一样可以随便进入。唯一要求是把手洗干净再阅读。

大运河穿杭州城区而过。如果您到运河边漫步,您会发现:运河沿岸每隔不远就有一个挂着“河畔书屋”牌子的小木屋,免费提供图书借阅等服务;运河上的漕舫船,也满载书香,成为一个个免费“流动书吧”。39公里长的运河杭州段,成了39公里长的免费“学习长廊”。

不独是运河沿岸,杭州的城市阳台、快速公交站、公园、社区,随处可见一座座“漂流书亭”。书亭没有钥匙,人们可以免费取一本书走,也可以带一本书来。

有了杭州的示范,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已经在浙江遍地开花。

坐落在城市各个角落的“书房”,已成为温州的独特标志。每间“书房”实际上就是一座小型的自助图书馆,延伸到大街小巷,延伸到百姓的家门口。目前,全市城市书房已达到50家,很多书房都是24小时开放,市民可以随时阅读浏览。深夜亮起的那盏阅读灯,是温州温暖的文化符号。

随着“城乡同行肩并肩”步伐的加快,温州的“书房”还向乡村延伸。今年3月,温州市藤桥书房开张迎客——这是温州首个进入乡村的“书房”。“书房”位于藤桥镇中心的黄金地段,300多平方米的大厅宽敞明亮,无论是镇上的乡亲还是外来打工者,都可以坐下来开启自己的阅读时光。

文化的生命力在于公众参与。实行免费开放,吸引了更多的人走进博物馆、图书馆,给人民群众带来了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和精神上的浸润。目前,浙江全省已建成公共图书馆102家、文化馆102家、各类博物馆275家。894个图书馆乡镇分馆、7851家农村文化礼堂,一个布局合理、覆盖城乡、惠及全民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正在形成。

宽容、大气、文明的社会风气,不是靠钱堆起来的

浙江的这些做法,究竟为社会带来了什么?概括成一句话:孕育出的是宽容、大气、文明的社会风气。

礼让斑马线,已成为杭州的一张 “文明名片”。您走到斑马线前,车流就像约好了似的等您通过。据交警部门监测,杭州公交车斑马线让行率高达99%。

这样的温馨场面,杭州比比皆是:在十字路口等待通过时,你的头顶上有遮阳遮雨棚。你可以有几分钟,安心地整理一下被雨淋湿的头发;在中山北路屏风街路口,全国道德模范孔胜东每周六固定在这里为市民免费修车;在建国中路,一到早上10点,顾大伯的免费凉茶摊就开张了……

你可知杭州的“最美妈妈”?一个女童从10楼坠落,市民吴菊萍没有丝毫犹豫,用纤弱的双臂接住了孩子!你可知杭州的“最美司机”?杭州长运公司的司机吴斌在开车途中被一块飞入车中的铁块刺入腹部。他的第一反应是:不能倒下。他忍着剧痛停下了车,保证了24名乘客的安全……

在杭州“最美”,早已从“盆景”变成了“风景”。仅下城区的朝晖街道,自2012年以来就涌现出了60余位“最美”。

岂止是杭州,如今的浙江,处处撒播着文明的因子:

十年前的一次献血,让台州临海姑娘赵敏芬把自己的造血干细胞(即骨髓)资料留在了中华骨髓库。十年后,一个求助电话打来,原来赵敏芬的造血干细胞和河北的一名2岁的白血病男孩匹配。她当即表示愿意帮助素不相识的孩子。

在嘉兴,从2007年开始就活跃着一支以红船命名的电力服务队,利用业余时间主动帮助社区孤寡老人,免费为他们提供电力维修。而今,在国家电网浙江电力公司,这样的服务队已发展到363支。

近日,“兰小草”这个名字在温州家喻户晓。从几年前开始,每年的11月份都有人给温州晚报送来一个包裹,里面装着2万元慈善捐款,还有一封署名“农民的儿子兰小草”的信。

谁是“兰小草”呢?直至不久前洞头区大门镇岙面村乡村医生王珏因病去世,这个谜底才被揭开——这位家境一般的乡村医生最后的遗言是:“我只是做了一点点小事,不足挂齿。”生前,他一再告诫儿子:“左手做好事也不能让右手知道。”

行得春风,必有秋雨。富而好德、富而好礼、富而好仁,正成为浙江人的新的价值追求!

而这一切,又是多少钱能买来的呢?!(人民日报中央厨房·麻辣财经工作室 王慧敏)

(责编:李彤、夏晓伦)

视频新闻

  1. 2020奔跑瞬间盘点,哪个触动了你?
  2. 8848.86米!致敬攀登高峰的中国人
  3. 旅客心脏不适 乘务员跪地40分钟守护

热点排行

  1. 学好“四史”,传承红色基因(人民时评)
  2. 内蒙古自治区党委组织部发布1名干部任前…
  3. 青海省委组织部发布一批干部任前公示
  4. 第十一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参评作品目录
  5. 肩负起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时代重任…